民乐小学师生在拍摄现场互动。咏春腰、朝天蹬、叶问蹲……孩子们一招一式展现佛山咏春拳。
民乐小学16位学生精彩演绎《咏春·意正》。
拍摄间隙,两名学生面向对镜头秀“功夫”。
【资料图】
6月17日晚,西樵民乐小学小飞鸿国术团在央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广东篇》精彩演绎《咏春·意正》。咏春腰、朝天蹬、叶问蹲……节目播出的14分钟里,孩子们一招一式展现佛山咏春拳,让人拍案叫绝。在台前幕后,参演的民乐小学师生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难忘经历呢?跟着记者一起来揭秘!
守正创新
将咏春与舞蹈相融合
《咏春·意正》以“声音、符号、元素”等特有“范式”,创新融合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将满满的南海元素融入创新的表演节目中,展现出舞蹈精神与武术精神碰撞的独特魅力。
节目中,主持人龙洋问民乐小学校长周少伟:“孩子们这么小就在学咏春拳了?”
“实际上,我们是把咏春拳和音乐舞蹈做了一个融合,希望创作一些离孩子们心灵更接近的艺术作品。”周少伟表示,在民乐小学,孩子们都在全员都学武术,在体育大课间里,实行的是全员练习咏春操、洪拳操和醒狮操。
西樵镇民乐小学四年(1)班左语萱同学从三年级开始练习咏春拳。节目中左语萱同学平躺在地上,通过腰部借力用力,轻轻松松地站了起来,令主持人和嘉宾连连拍掌叫好。
周少伟现场介绍:“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孩子们‘玩’出来的。两个孩子在比拼,一个孩子做‘拱桥’的动作,另外一个是做躺平地的动作,躺平地的孩子像刚才那样最后一收,用咏春腰轻轻松松就站了起来。”
近两年来,民乐小学小飞鸿国术团原创精品频出,除了《咏春·意正》外,还有《狮道》《奀妹,去打仗》《不倒》《狮舞群鼓》等。此外,在南海大地艺术节上与艺术家共创的《醒狮操》,正向全区中小学推广。
作为《咏春·意正》动作指导老师之一的黄智燕认为,民乐小学坚持一年一个创编的精品节目,《咏春·意正》展现的是守正创新理念,把传统的咏春动作与舞蹈动作相融合,形成了孩童喜闻乐见的舞台节目,在节目中呈现刚柔并济的咏春拳特点。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是民乐小学的办学理念。在周少伟看来,十几年来,几代民小人上下求索,把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学校办学实践中,通过顶层设计、课程模块、师生成长等方面来构筑飞鸿教育体系,逐步改变乡村孩子的精神面貌。
锤炼精神
让孩子在磨砺中成长
《咏春·意正》以一把略带西樵地方口音的童声作旁白,切合咏春秀演的意境。这段旁白由西樵镇民乐小学四年级(4)班彭浩然同学录制,他也全程参演了《咏春·意正》。
“师傅讲过,佛山咏春拳是自卫防身、近身搏击的拳术,手上功夫,有耕、拦、摊、膀、伏;脚下功夫,有钩、针、弹、踢,讲究中线防守,攻守同期,朝面追形,以快打慢,后发先至,刚柔并济,是意念、气力与速度的集合。”节目中,彭浩然同学以广东话字正腔圆地介绍,浓浓的南海乡土文化扑面而来,令观众印象深刻。
为了把《咏春·意正》更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参演的16位同学还来到潮州市,前后花了4天时间进行拍摄。“让我最难忘的是,有一次拍到凌晨两点多,当时是拍摄桌子上的动作,大家都非常疲惫,却一直在坚持,我也不例外。”民乐小学602班覃佳敏同学回忆拍摄过程并表示,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一直坚持到最后。
“这次参演的孩子,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不等,有些同学还不到10岁。”邱烁彬老师表示,民乐小学小飞鸿国术团的孩子一般是在三年级开始练习咏春,由于有武术的基本功,练习咏春就比其他同学要快,到四年级就可以上台锻炼了。《咏春·意正》是学校的原创节目,孩子前后练了一年的时间,期间也参加了不少的比赛和展演活动,获奖不断,积累了很多表演经验,因此在央视的拍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沉稳,悟性较强。
近期,民乐小学以原创舞蹈节目《咏春·循规》,荣获南海区校园艺术展演舞蹈专场金奖。接下来,学校还会围绕咏春的题材创作原创舞蹈作品,争取每年出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继续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佛山咏春拳擦亮招牌。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区辉成通讯员喻欢麦国清图片由学校提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