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相关资料图)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3、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4、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6、士,狱官。
7、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8、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是人 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14、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
15、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16、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17、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8、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19、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20、扩展资料:赏析: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21、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22、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23、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4、文章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
25、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26、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27、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8、”这写的是生于忧患。
29、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
30、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
31、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
3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
33、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
34、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
35、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36、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人。
37、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38、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9、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40、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