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终将全都熄灭,宇宙的庞大让我们穷尽一生都可能无法探索完,我们活着做的这些有什么意义?”
“隔壁街开了个汉堡店,薯条挺好吃的。”
——黑·吃东西不看日期·妥耶夫斯基
【资料图】
坦白地说,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个从预告片到选角都让我很难提起兴趣的电影。但是在昨晚看完时,我发现这部片子说是科幻电影,实际上是个披着科幻皮的比较另类的文艺片,其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精神和荒诞的黑色幽默。
对于这部电影,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看懂,会怀疑自己看的理解的是不是对的。我这里就简单说说这部电影,顺便对所有出现的角色做些简单的个人解读。至于没看过想去看的,我建议这样的朋友先去看下堂吉诃德,如果能理解堂吉诃德了,那么这片子对这样的朋友们会变得没那么喜剧。至于为什么说堂吉诃德,这里后文也会做出解答。
上一次让我这样如坐针毡的片子还是水形物语。不是因为难看的如坐针毡,而是对剧情和剧中人物的理解导致了我看到的不是荒诞的黑色幽默喜剧。对我而言在最终章节前的那些章节都是非常痛苦的悲剧,可能有的朋友第一次看不会有这样的感触,但是第二、第三次在理解人物后,那些看起来像喜剧的东西通通都会变成悲剧。就好像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一样,这部电影其实是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而本片宇航服闹剧后的那一系列史实片段的剪辑,其实变相透露了该片的一些宗旨。
唐志军-追UFO的人
理解该片,首先要理解这个角色。他电影里的行为看起来不可理喻,那这个电影是在倡导这样吗?当然也不是。唐志军的行为直到影片快结束时才知道理由,他是为了找到他女儿自杀前发给他短信的答案。
唐志军的发迹在一个很魔幻的时代,那时候气功热、UFO等伪科学非常盛行。他所热爱的外星文明学说让他在杂志社里算是小有名气。那么为什么会演变成现在这样呢?因为这些很多都是假的。可是他执着,他相信,因为他是靠这个发迹而出名的。他就像我们的一些父亲,他们相信着一件事,当你告诉他这是假的时,他们会否定,会否认,会拒绝,但是不会承认。因为承认意味着要改变,他无法改变,于是导致了后面的一系列悲剧。妻子的离去,女儿自杀。
那么按理说妻女这样了,人是会改变的吧。当然不是,这里编剧可以说非常了不起。老唐没有放弃,找到地外文明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他如果找不到,那么他和死了是一样的。所以他会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也许对他而言,找到女儿自杀前留给他的问题的答案是他唯一的希望,是解释,是能让自己所有承受的苦难合理化的答案。所以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花钱给明显是骗子的人就为个腿骨,只身一人上山不顾危险。
这个角色让我想起来另一个正相反但又相似的角色,就是《豪斯医生》里的主角豪斯。有一季里13对他说,“你用整个人生去寻找答案,希望下一个答案能够改变一切,让你没那么悲惨。你也知道,当你再也问不出问题,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希望。”老唐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真的外星人根本不存在,那么他经历的一切算什么?
老唐在之后的骑驴的部分,也似乎是在暗示他与堂吉诃德的联系。官方海报也有这个画面。其实老唐就是现实世界里的一个堂吉诃德,他最后的觉醒甚至也和堂吉诃德一样。在孙一通回答他可能外星人也不知道这个答案的时候,老唐可能已经半失去了希望。而老唐在看到孙一通像外星人一样离去时,他意识到自己追寻的是存在的,但同样的,这并不能给到他女儿死去的答案。
于是我们能看到,在婚礼上的唐志军说起这个故事时,没有说自己看到外星人,没有笃定什么,而是说自己的一个朋友。他找到了对他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在最后对着一群精神病,准备读自己给女儿写的诗,他啜泣着没有读出来到底写了什么。可能对他而言,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做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但是女儿已经离去,再也回不来。
秦彩蓉-现实的锚点
每个人物设计一定要有一定的作用,那么秦彩蓉代表着什么?秦彩蓉这个角色我认为,她代表着的是现实的爱。其实我怀疑编剧可能谈过这么一个女朋友,然后把她代入进来了。因为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个人,还有台词,我们就能知道,这个看似最现实主义的人,在支撑着一个最不现实的事儿——爱唐志军。
秦是个非常现实的人,但是对唐志军是非常相信的,而老唐也确实没辜负这个信任。秦彩蓉在生气时有一个台词,就是这么多男的里就老唐一个人没骗过她(确实没骗,一个谎言自己都信还说给别人的时候,那确实不算骗)。而秦在被狗咬时,老唐说算工伤时她的气愤,也能明白这一点。一人一不图财,二不图命,30年一直跟扶贫似的支持一个人,这只有爱能解释。
但是秦是个非常现实的人,因为如果按老唐那折腾劲儿,杂志社早就没了,可能老唐自己都没了。秦其实就是一个现实的锚点。如果没有秦在,这个故事写不到30年后,老唐可能就已经没了。
其实秦就像那个不离不弃的某个人,那个陪着你做一切傻事的那个女生。即使嘴上骂你千遍万遍,她还是陪你走下去。但是这并不是无限度的,所以最后秦没有陪老唐走到最后山头里。(我估计很有可能主创谈过这样一个女朋友,因为我经历过类似剧情)
那日苏-喝多了的漫无目的者
那日苏代表着什么?气象站的一个职员,工作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就放气象气球。他代表的,是很多很多漫无目的的年轻人。说他是文青其实都不算,就一酒蒙子。除了朋友义气外似乎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人人又都希望有这么个朋友。
这种人其实在生活里也存在着,你说他真的理解老唐吗,不一定。但是老唐是朋友,那有这种事,就参与。他在全电影里台词占比非常少,但是也提供了很多笑料。但你说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其实不然。在遇到迷路的拍婚纱的那群人时,他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该怎么走。
对那日苏来说,他是懂的不多的人,朋友做成了什么,他会衷心的高兴,朋友需要支持,他就支持。路上没有怨言,苦中作乐,只要有酒。当老唐不顾一切要上山头时,他把所有土豆给老唐。
所以那日苏是个非常典型的“朋友”形象,是老唐身边的桑丘,是我们身边即使我们可能做的是错的,也会支持我们的简单的朋友。
晓晓-浪漫主义者?
晓晓这个角色我不觉得应该单纯的以浪漫主义的文青来概括她。她的行为相对来说较好理解。为什么执着于科幻和外星人,对她而言是和一点有关的,就是她失去的父亲。那句爸爸被外星人带走了,一直影响着她。也许对她而言,找到外星人了,就能找到失去的父亲。
从这点来看,晓晓与老唐似乎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是,晓晓是能浪漫着看待失去的。帐篷烧着了?没关系,加柴火烧的更旺了,就暖和了。这个角色代表着的,是很多浪漫主义的人,浪漫主义着追寻着问题,走在路上。这个角色,相对来说更像是文青。
至于孙一通,那没法解释,那就是串起所有线索和推进电影的人。这个角色每个人会有各自的感悟,说多了并没什么意义。
这么一帮子人,其实仔细看下就能发现,只有这些人能真的完成这么一个荒诞的壮举。他们都是现实世界里很不现实的人,有着各自理由,就这么走到了最后。那么对于最后荒诞的近乎奇幻的场景,是不是真实的?
是或不是,不同答案带来不同的解释和故事,但故事是观影者自己的
这部电影最后发生的情节让我想起了21年蒂尔达斯文顿主演的一部文艺片《记忆》。全片同样的近乎奇幻而非科幻,但是比编辑部还难以理解。这里不去讲《记忆》具体内容,而是讲《记忆》这部片子为什么这样做。
《记忆》这种片子的特点在于,没有给你个确切的解释,于是每个观影者体验的故事都将是他们自己的故事。《编辑部》也是同理。为什么是同理,因为在最后一章,老唐自己上山头这事本身是没有确切答案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唐那倒霉毒蘑菇。
毒蘑菇这事直接让最后发生的一切有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1、最后看到的孙一通跟麻雀走了是真的,路上发生的骨头也好经历也好老唐信的都是真的
2、老唐出幻觉了,这一切都是幻觉
而这两个解释其实都不充分。因为如果是1,那么那些明显是假的事没法解释,难道是真的?如果是2,那么老唐怎么山上获救的。很明显这里是一种故意的方式处理的。看电影其实怎么理解都行,但是只有一点,就是不能跳出导演的镜头语言。只要导演没拍怎么回来的,那么这一切都是不明的。
所以这片子最后的部分怎么理解成了观众自己的事,每个观众可以形成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和《记忆》这片类似的地方。
那么这片子到底在呼吁什么?我觉得有一点是没错的。那就是让我们不必去追求那些看似空旷过于远大的问题的答案。电影借着老唐在婚礼司仪上的话,表达了这一点。我们每个人既是问题,也是答案。是彼此的问题,也是彼此的答案。
所以这部片子相对来说,我不觉得这是科幻片。开头出现的各种史实剪辑一起在表达的是什么?是我们为了一些理由,彼此伤害,彼此不理解。老唐追求的不是单纯的外星人,而是人类能彼此理解,能更进一步。也许发现了外星人,自己和女儿和妻子就能互相理解,人类也能互相理解,一切苦难也能结束。
我觉得这部片子更像是一个文艺片,你把这个苦难和找外星人换成一个教徒一直寻找神存在的痕迹也是可以行得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难以笑出来,在看到最后,想哭的心情远远大于别的。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比较硬的科幻,讲的是星辰大海,是全人类,是非常庞大的命题的话。这部电影让科幻回到我们自身,借着一个简单的命题,写了一个看起来荒诞但感人的作文,就好像孙一通的诗一样,我们未必理解孙一通的诗到底真的想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解释。
比起破球2,这部电影更适合相爱的人在电影院看一些。当同时理解剧中所有人的想法,当理性与感性相平衡,也许就能少一些冲突,更关注在身边的人的重要,因为那就是宇宙里最美好的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