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死后都是要葬到一起,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时去世吧,如果一方先去世了,那怎么下葬,是不封墓等着另一方合葬还是分开葬呢?
关于处理皇帝和皇后去世是否合葬的问题,每个朝代处理的规矩都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每个朝代皇帝和皇后是如何合葬的。
(相关资料图)
先从两汉时期说起,其实在两汉时期皇帝和皇后就不会合葬在一起,确切的说两汉时期叫同茔异穴,也叫异穴合葬,就是指皇帝和皇后埋葬同一座陵寝中,但不在同一个地宫中埋葬。
同茔异穴的方式就很好解决了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先去世的一方如何下葬,是否封墓的问题了。
汉朝自汉高祖刘邦起就实行的是同茔异穴的殡葬制度,刘邦死在了妻子吕后之前,因此他死之后被葬入汉长陵中,吕后去世后则在汉长陵旁边新起一座墓,但是新墓与汉长陵相连,也属于整个汉长陵之中,这也算是夫妻合葬,只是夫妻死后没有葬在同穴之中。
后来到了东汉的汉明帝刘庄时期,刘庄在母亲阴丽华去世,刘庄觉得父亲光武帝刘秀生前与母亲阴丽华感情很好,夫妻二人死后不同穴对不起父母的感情,但是他又不能更改汉朝的祖制,于是他就想出个办法,还是按照祖制同茔异穴安葬父母,但是在刘秀和阴丽华的地宫中修建了一条通道,这样两座地宫就可以互相连通起来。
刘庄的意思就是希望父母死后能通过这条通道继续联络夫妻感情,这也寓意着是夫妻死后的合卺之礼。
因此两汉时期属于是帝后分葬合陵的规制,但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规制就被改变了,这个时期既有两汉的同茔异穴,又有夫妻同穴合葬。
当然,主要还是看皇帝和皇后谁先去世,如果皇帝先去世那就是下葬后立刻封墓,然后等皇后去世再另起新坟,属于两汉的同茔异穴规制。如果皇后先去世的话,那就把皇后先葬入其中,但不会封墓,要等到皇帝去世后葬入其中再封墓,这叫卑不动尊,毕竟皇后没有皇帝大。
但是到了隋朝之后,隋朝又开始沿用汉朝的规制,采用皇帝和皇后同茔异穴的方式合葬。不过在唐中宗李显时期卑不动尊的下葬理念再度被强化,起因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去世。
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在她之前去世,李治去世后被安葬在了唐乾陵中,由于唐朝是和隋朝一样,都遵循了两汉时期帝后的同茔异穴方式合葬,因此李治被葬入唐乾陵之后地宫就被封闭,如果武则天去世,她也只能在李治的唐乾陵旁边另起新坟。
而武则天在李治去世后建立了武周政权,成为了一代女皇,她在晚年被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之变,被迫还位给了儿子唐中宗李显,退位不久的武则天就去世了,在临终前她一再要求李显将来要把她和李治同穴合葬。
李显果然在武则天去世后遵照她的遗嘱,重新打开了李治的唐乾陵,把武则天与李治同穴合葬在了唐乾陵中,从此李显也为基本奠定了帝后同穴合葬的规制。
但是李显打开去世多年的李治陵寝把武则天葬入其中,这让很多李唐皇室不满,因为武则天属于窃据了李唐皇位,她不过是李治的皇后,况且古代也讲究夫为妻纲,夫为尊妻为卑,所谓卑不动尊,不能因为武则天去打扰已经去世多年的李治,因此很多人都反对把武则天与李治同穴合葬。
不过李显还是力排众议,坚持把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同穴合葬,并打开了李治的唐乾陵。但是唐朝的卑不动尊理念则被强化下来,此后为明清时期所尊崇。
到了两宋时期,宋朝的皇后基本都比皇帝长寿,也都死在了皇帝后面,而且尤其是北宋时期很多皇后最后都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因此两宋也基本属于是同茔异穴的方式实现帝后合葬。
但是在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妻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后皇后的陵寝规格比以前略高一些,原因是在宋真宗去世后,刘娥辅佐年幼的养子赵祯临朝称制,其权势堪比吕后和武则天,所以在她去世之后,养子宋仁宗赵祯特意给她在宋真宗的永定陵北面按照帝陵规格单独修建了陵寝。
不过刘娥的陵寝在历史上依旧属于永定陵,也算是同茔异穴,只不过这个同茔异穴比两汉时期的同茔异穴距离差远了,而且皇后刘娥的陵寝规格虽然比皇帝低,但却要比皇后还高一些。
由于刘娥开了先河,因此两宋时期皇后的陵寝规格都要比之前略高一些,名义上还算是同茔异穴。
元朝时期则和之前的历朝历代各不相同,这就是因为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蒙古人的殡葬制度又与汉人不大相同。
自蒙元政权的奠基者成吉思汗起,元朝历代皇帝都采用的是深埋密葬法,据史料记载元朝的皇帝去世后,都用一整颗大树掏出一个人形,把皇帝尸体放入其中,然后将大树合并,再用金箍缠好,并刷上油漆,最后运到成吉思汗选择的家族墓地起辇谷进行深埋下葬,不起坟不树碑,不作任何记号,并种上很多树,若干年后大树参天,任何人都找不到元朝皇帝究竟埋在了哪。
所以元朝皇帝根本没有皇陵,皇帝的子孙想祭祀,只能对着衣冠冢祭祀,现今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实际上就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后世只知道元朝皇帝基本都葬到了起辇谷,但是具体在起辇谷哪里谁都不知道。
因此元朝的皇帝都是如此下葬,自然也不会和皇后合葬了,所以元朝也不会考虑帝后不同时死怎么合葬的问题。
到了明朝之后就比较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了,如果皇后先去世,那么就地宫就得留门,等皇帝去世后再同穴合葬,如果皇帝先去世,那就采用同茔异穴的方式合葬。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英宗朱祁镇之外,其他的帝后只要是皇帝先去世基本都是同茔异穴的方式合葬。
明太祖朱元璋是因为嫡妻马皇后死在了他前面,当时朱元璋正好在修建自己的陵寝明孝陵,所以马皇后就先葬入了明孝陵中,朱元璋去世后也跟着同穴而葬,所以才实现了帝后同穴而葬。
明英宗朱祁镇则是在临死前一再叮嘱要与妻子钱皇后同穴合葬,由于当时他的妻子钱皇后没有死,所以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遵照他的遗嘱,在把他下葬后没有关闭地宫,而是给地宫留了门,直到钱皇后去世葬入其中才彻底封墓。
朱祁镇之所以如此舍不得钱皇后,还在于他们俩是患难夫妻,当初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在他被俘虏期间,他的妻子钱皇后为了营救他,自己拿出私房钱恳求朝臣们把他赎回来,而且还每天跪在佛祖面前日夜哭泣祈祷,为此她哭瞎了一只眼睛,跪瘸了一条腿。
因此后来朱祁镇被释放回来并通过夺门之变复位,对妻子钱皇后是极为怜爱,他十分感动妻子为自己的付出,所以朱祁镇在临死前要求不要遵守卑不动尊的规矩,他死后不能封墓,必须给钱皇后留门,钱皇后必须在死后葬在他身边,让他们患难夫妻在九泉之下还能相依相伴。所以最后钱皇后去世后,明宪宗朱见深就把她葬进了朱祁镇的明裕陵同穴而葬。
不过别看明朝大多数先去世的皇帝与皇后都是同茔异穴,但是明朝帝后的同茔异穴与前朝又不大相同,根据史料记载,明朝的皇后如果在皇帝去世后再去世,虽然不能同穴合葬,但是却要在同一个地宫中合葬,而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样在帝陵附近另起一座新坟安葬皇后。
通常明朝的帝陵修建地宫时,都会预留两个墓室,如果皇帝先死了,葬入一个墓室之后就会封闭墓门,直到皇后去世后再葬入另一个墓室才彻底封闭地宫。如果是皇后先死了,那就不用那么麻烦了,直接葬入一个墓室,也不用封门,留门等着皇帝下葬就行了,另一间墓室则会被用来存放陪葬品。
因此明朝的帝后虽然是同茔异穴,但是要比其他朝代更好一些,属于是同在一座坟墓中,却有两个墓室分别安葬帝后。
清朝和明朝比较类似,也是属于既有帝后同穴合葬,也有同茔异穴的合葬方式,主要还是看皇帝和皇后谁先死。
不过清朝初期可都是要求帝后同穴合葬,而且如果皇帝先死是不会给皇后留门的,皇后要在皇帝死后直接殉葬。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后,就遗命大妃(相当于皇后)阿巴亥殉葬。
同茔异穴的方式在康熙和雍正时期推广起来,康熙时期皇太极的妻子孝庄文皇后才去世,当时距离皇太极去世已经快四十五年,位于沈阳的皇太极清昭陵地宫早已经关闭了,因此康熙就发愁如何把祖母孝庄安葬到清昭陵。
为此孝庄临终前叮嘱康熙,要遵循前朝卑不动尊的原则,自己不能去打扰已经去世多年的皇太极,把她就地安葬到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的清孝陵附近就好了,让他们母子地下团聚。
就这样康熙把孝庄安葬在了清孝陵附近,但康熙始终没有给孝庄建陵,只是把她的尸体暂时停放在清孝陵附近。到了雍正时期,雍正下旨仿照皇太极的清昭陵规格建制给曾祖母孝庄正式修建了陵寝,被称为昭西陵。
所以别看孝庄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内,实际上她是与位于沈阳的皇太极清昭陵遥相呼应,这也算是帝后同茔异穴,只不过孝庄与皇太极这对夫妻的异穴的距离有点太远了。
此后清朝一直效仿汉唐时期的同茔异穴和卑不动尊的丧葬理念,凡是死在皇帝后面的皇后,全都是在帝陵附近重新起坟修建后陵,规格建制与帝陵呼应。像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死后也是葬在了老公咸丰皇帝的清定陵西面,被称为定西陵,由于西面还安葬着咸丰的另一位皇后慈安,所以定西陵又分为慈禧定西陵和慈安定西陵。
不过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是属于死在皇帝后面还能和皇帝同穴合葬的皇后,主要在于光绪在1908年去世,他在世时没有修建陵寝,去世后才开始修建清崇陵,这一修建就建了7年,清崇陵是在1915年才正式修建完成,而隆裕太后则在1913年就去世了,所以隆裕太后刚好赶上与光绪合葬。
这些就是历朝历代帝后合葬的形式,总结下来,中国古代皇帝和皇后的丧葬形式不外乎就是同茔异穴和同穴合葬,实际上同茔异穴就算是分葬,所以中国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死后有的是分葬也有的是合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