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8日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万物云(02602.HK)董事长朱保全形容2022年是全行业的“反思年”,反思单一的客户来源、反思单一的利润来源。
(资料图)
上市第一年的万物云,没能超脱于行业整体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不过,朱保全对2023年立下了目标:“我相信2023年的效益改善会大于规模增长,这也是管理层给自身要做的目标”。
循环性业务带来“有质量的增长”
万物云在3月27日晚间披露上市后的首份财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1.06亿元,同比增长27.0%;年内利润为15.86亿元,下降7.5%。如果不考虑税息折旧及摊销,万物云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28.4亿元,同比增长7.6%。报告期内,公司产生折旧及摊销8.5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116%。
从财务指标来看,万物云的三大主营业务规模仍然稳健增长,各业务同比增速均匀的保持接近三成水平。具体来看,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AIoT及BPaaS解决方案服务分别贡献收入165.83亿元、111.44亿元以及23.7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6%、28.2%以及28.5%。
报告显示,万物云整体毛利率由上年的17%下降至14.1%,万物云解释称,毛利率的下滑主要受外部客观因素及经济环境影响,居住相关资产服务及开发商类增值服务等业务的毛利率有所下降。
“外部客观因素”,最直接的就是物业下游开发商的捉襟见肘。朱保全解读到,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业务下滑包括:前介业务、案场业务、代销开发商车位业务,同时还造成新交付的开发商未售空置房带来的物业费欠费增加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毛利颇高一次性的收入。
朱保全在业绩发布会上强调,这些收入并不是万物云的主流业务,万物云的主流业务是收入占比77.6%的循环型业务。
万物云的循环型业务,包括住宅物业服务、商企空间的物业及设施管理业务、科技板块的BPaaS解决方案业务等。朱保全指出,一方面,这些业务保持着较高的续约率;另一方面,其盈利能力其实有所提升,整体带来经调整毛利为32.29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了非常不错的有质量的增长”。
行业的四大反思
行业对开发商相关业务的依赖,正是朱保全在“反思年”提出的四大反思之一。这四大反思分别是:反思物业公司的独立性、反思高估值并购的后遗症、反思增值服务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以及建立在三者之上,反思物业行业的韧性。
反思物业公司的独立性是最为重要的,截至2022年上半年,港股上市物业公司中,约有1/3以上企业仍有超过50%的规模来自于关连方。母公司带来的免费增量面积以及毛利不菲的开发商增值服务,都令物业公司的财务报表增色。在上行环境中,漂亮的规模增长以及毛利水平,进一步抬高了物业公司的估值。
然而,2022年地产行业的“急刹车”,导致了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
万物云在财报中指出,大客户的遇冷给物业企业的增长、盈利、应收账款及现金流均带来较大压力,局部个案表现出色的增值服务因缺少竞争力,出现增速放缓、毛利下滑。业务的下滑进而导致估值下杀,截至2022年底,行业平均市盈率由30倍以上下降至7倍,对前期大规模并购累积的商誉带来挑战。
“物业行业本应该是一个很有韧性的行业,它其实不应该受到大风大浪的影响”,朱保全谈及这四大反思时感慨万分,“所以我经常说这个行业是长坡薄雪,要持续地滚下去,前提是你要每天踏踏实实做好赢得客户的尊重,这样你的经营才会更加有韧性”。
基于这四大反思,万物云的客户多元化战略在2022年持续推进。独立性方面,2022年,万物云来自万科的项目占比进一步降低,住宅物业在管项目中,来自第三方和万科的分别为2036个、1410个,商写物业中分别为1534个、295个。客户多元化方面,2022年万物梁行品牌新增24个500强及独角兽企业客户,涵盖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行业。
2023年效益改善会大于规模增长
反思之后怎么办?朱保全说,万物云已经准备好了,“我们的布局已经做完了,旗下的传统业务有质量的发展,有很好的现金流,科技产品的研发也已经完成了,在不同的空间里面落地”。朱保全说,2023年效益改善会大于规模增长,这也是管理层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万物云在2023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做蝶城”。万物云介绍,2022年,蝶城模式得到初步验证,公司计划在2023年完成超100个蝶城的迭代。
“蝶城”是万物云上市以来着重打造的概念。蝶城改造的结果,是打破了传统物业的围墙之限,使物业服务人员调度从小区内变为跨小区;蝶城改造的途径,是由万物云科技板块产品灵石E控、BPaaS、DOC等支撑的智能硬件产品。
万物云介绍,2022年公司完成38个蝶城的流程改造,改造完成后的蝶城为住宅物业服务带来3000万元的提效,作用到全年,蝶城改造预计可提升住宅物业服务超过4%的毛利率,蝶城改造提效得到验证。00个蝶城的迭代计划,就是朱保全对万物云2023年效益改善的信心来源。他坦承,很多投资人需要对蝶城模式进行验证,如今已经建成的500多个蝶城必须要在2023年产生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未来做出更好的铺垫。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