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待“九子夺嫡”这事的时候,有的人认为四皇子要不是篡改了康熙的传位遗诏,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坐上皇位。这种说法可信吗?
世人皆知,当年“九子夺嫡”的起因就是康熙皇帝一手造成的,要不是他接连两次废黜太子,其余的皇子也不至于为了皇位大打出手。
(资料图片)
不过话说回来,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最终的胜者应该是八皇子跟十四皇子这两个人中的其中一个才对啊?
要知道,根据史料上的记载来看,九子夺嫡爆发的时候八皇子在朝中可谓是只手遮天般的人物。
那时候的他,背后不仅有无数大臣们的支持,其本人手里更是掐住了清王朝的财政大权,而他的死对头,也就是十四皇子,人家那也是有兵权在手的。可雍正呢?什么都没有,孤家寡人一个,最终的胜者怎么看也不应该是他啊!
如果说这些只是人们怀疑雍正的理由,那么接下来他本人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被称之为“证据”了。话说在雍正上位后,他先是更改了年号,接着便悍然地向老十四举起了屠刀,剥夺了对方赖以生存的兵权,随后雍正又废掉了八皇子的左右手,也就是人家身后的那些大臣,临了还不忘教训一下那些在夺嫡之争中煽风点火的其他兄弟。
到这,一部分人认为,雍正能够胜出定然是因为他篡改了康熙皇帝的遗诏,将原本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表面上来看,雍正皇帝修改遗诏的可能性还真的挺大的,首先在康熙皇帝晚年的时候,曾多次召见过十四皇子,应该就是有了想让老十四上位的意思。
再者就是隆科多了,这人作为雍正皇帝的舅舅,又是大清朝的九门提督,控制着皇宫里的所有侍卫,他要是打算帮着雍正皇帝篡改遗诏的话,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深挖下去你会发现,以上的两种说法均会不攻自破,怎么回事呢?
原来问题就出在遗诏的内容上,别看将原本的“十”修改成后来的“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在满族语言里,这个“于”字的含义并不适合用在传位那句话里。
再者按照清朝的传统来看,皇帝的诏书一般都是两到三种语言构成的,也就是说,遗诏上不单单会出现汉文,还有满文的存在,改得了汉字,却改不了那复杂的满文。况且,康熙在书写诏书的时候,怎么可能只写皇子的排行而不写姓名呢?
到这咱们再对比一下二人的名字,老十四叫“胤禵”,而雍正叫“胤禛”,且不提满文好不好修改的问题,单说汉文想将“禵”改成“禛”就难如登天,最关键的一点是,人们找到了康熙的遗诏!,那么它上面又是怎么说的呢?
让我们将视角拉到位于北京的一所档案馆中,这里的玻璃展柜中静静的躺着一份长达1.5米的金丝卷轴,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正是当年康熙皇帝用来传位的那份遗诏!
其上面的内容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讲述了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来创下的丰功伟绩。
临了才是咱们关注的重点,也就是传位的内容,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人家这份遗诏竟然用了汉语、满语、蒙语三种语言,而且意思一针见血,直接指明了下任皇帝就是“雍亲王四皇子胤禛”!诏书中也出现过“于”字,不过这里面的“于”都是用的老字“於”来代替,想要修改它,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至此,谣言告破。
有人就要说了,怎么证明这份诏书不是后来制造的赝品呢?谁能保证它的真实性?你还别说,还真有人敢,谁呢?国家文物部门的专家呗,人家刚拿到诏书的时候也不敢相信里面的内容,不过经过后来仔细地研究与分析后发现,这份诏书就是一件真品,其磨损程度以及工艺水平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
最关键的一点是,收藏它的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以及辽宁省档案馆这三方面的专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到这就算大家不信也得信了。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标签: